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

六八 【李家同】

六八 【李家同】

老楊是我們銀行裡的首席分析師。
在總經理要做重大決定以前,老楊一定要給總經理作一個相當徹底的分析。
分析永遠在於這個決定的得和失。
所謂得,當然是可能的得,所謂失,也當然是可能的失。
老楊在分析的時候,會用很多數學,可是他在做報告的時候,卻不會強調數學,而用非常直觀的方法來解釋他的分析。

為什麼他的分析一直受到重視,主要的原因在於他的資料非常正確而完整。
如果我們要在某個地點設立分行,老楊一定會知道這個地區居民的收入、職業等等。我們有時會奇怪老楊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得到資料,據他說,他其實是用抽樣調查的方法,據我所知,他的統計學學得非常好,這使得他的資料得以非常完整。
因為老楊常常要收集資料,他養成了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。

有一次,我們在一家百貨公司一樓的咖啡館喝咖啡,一個小時下來,他告訴了我這百貨公司情況不妙,因為提袋率太低了。果真不久,這家百貨公司傳出了財務危機的消息。
更有一次,我們一齊到國外出公差,他又表演了一手,他猜那個城市的收入是多少,事後查證,他的確猜得很準。據他說,他是看街上汽車的牌子以後估算出來的。
老楊一直是一個很快樂的人,這也很自然。他的工作得心應手,薪水非常高,他從來沒有感到什麼壓力,因為他僅僅負責分析而已。最後決策的決定總是別人做的。何況他的分析向來非常有用。

前一陣子,老楊忽然顯得有點心情不好。他過去很喜歡講笑話,現在比較少講了。有人和他聊天,他也會發呆,好像沒有聽到你在講什麼。
有一天我到他的辦公室去找他,談完公事以後,忽然發現他的牆上掛了一個鏡框,框內只有一張白紙,紙上寫了阿拉伯字的六十八,這個數字代表什麼呢?我當時百思不得其解。
老楊看出了我的困惑,他立刻叫我不要離開,他要解釋給我聽是怎麼一回事。

他說前些日子,他到印度去出差。住在一家旅館裡,他住的房間有落地玻璃窗,可以看到街景,他注意到對街有一個小乞丐,來來回回地向行人求乞。
他的老毛病又犯了,他開始計算平均這個小乞丐在經過多少次求乞以後,可以得到一次反應,因為絕大多數的路人是不理會他的,一個小時以後,他得到了答案,這個小乞丐平均要乞討六十八次以後,才有一次成功。老楊得到了這個答案,心中難過至極。因為他這一下可以完完全全地瞭解做小乞丐的滋味了。
他想,如果我每次求職,要寫六十八封求職信,才會有一封回應,已經非常沮喪了,這位小乞丐卻終其一生,都要在街上向人乞討。老楊想,這種生活,他一天都受不了,如果要過幾十年如此沒有尊嚴的生活,他是無法想像的。
老楊當天晚上睡不著覺,他想起有人用數羊來使自己入眠,因此他就數起羊來,可是他每次數到六十七,就數不下去了。六十八忽然變成了一個永遠不能到達的境界。他從頭再來,依然到不了六十八。所以老楊在床上醒了好久,才能入睡。
老楊的經驗使他覺得人人都應當在平時就假設自己是一個小乞丐,因為唯有這樣才能體會到乞丐沒有尊嚴的痛苦。
他的兒子才參加飢餓三十回來。老楊卻告訴他,他應該虛擬實境,假設自己是一個乞丐。他的兒子試了一次,發現做乞丐的痛苦並不在於感到飢餓,而是感到個人毫無尊嚴可言。

老楊已經不能去豪華飯店吃飯了。
對於任何奢侈的東西,他都失去了興趣。
他常常去一家專門照顧窮苦老人的單位做義工,有人曾經看到過他做義工的情形。
有一位同事說他從未看過這種態度的義工,我問他是怎麼一種態度,他想了半天,最後結結巴巴地說,老楊不是普通地在做服務而已,他是在侍奉。
我懂得這是因為老楊知道窮人最需要的不是麵包而已,而是尊嚴。
老楊當義工時的態度,無非是要使窮人感到尊嚴。
自從老楊開始侍奉窮人以後,他自掏腰包改善了很多設備。
老人吃飯的碗換成了比較好看的磁碗,是淡藍色的,茶具也換了。
最使老人感到高興的是新的床單和被套。
我們通常會說我們應該同情窮人,要對窮人有慈悲心。
老楊顯然在告訴我們,我們該尊敬窮人,因為他們最缺乏的就是別人對他的尊敬。
這種想法,來自一個數字:

68

老楊常常強調數據的重要性,他是對的,因為這個數字改變了他的一生。

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

好句分享

快樂有如香水,向人灑的多,自己也必然會沾上幾滴。~格井

靜默是表示快樂的最好方法,要是我能說出我心裡多麼快樂,那麼我的快樂只是有限的。~莎士比亞

做好事自然會快樂,我認為只要你快樂,你便一定是個好人。~史蒂文生

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

研究:果糖增加體重與心臟病危險因子

研究:果糖增加體重與心臟病危險因子。


有個加州大學所進行的新研究發現,果糖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。

除了三餐以外,我們日常取得額外糖的方式是加糖飲料,像是泡沫紅茶、包裝飲料、汽水...等。撇開代糖不說,所添加的糖主要有兩類,一種是蔗糖(兩個葡萄糖);另一種是果糖。葡萄糖是提供我們人體能量的主要燃料。



果糖真的比葡萄糖更能讓你的身體健康更遭嗎?
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研究來查明這個疑問。

研究人員找來23位體重過重或是肥胖的志願者,年齡分佈在 43-70歲。最初兩週讓志願者集中再臨床中心,並遵循相當嚴格控制的飲食,每日飲食設計是醣類 55%、脂肪 30%,而熱量的攝取與他們活動所消耗的能量相當。

在測量血脂肪、膽固醇與體重等心臟病危險因子後,研究人員就讓參與者回家過他們自己的生活。

接下來的八週,志願者被允許吃任何一種他們想吃的東西。每人每天必須飲用三種加糖飲料,這些飲料占他們每日飲食熱量建議的25%。

半數受視者飲用純加葡萄糖的飲料;另一半則飲用純加果糖的飲料。研究人員繼續檢驗他們的心臟病危險因子。

八週以後,受試者們再度集中,並在臨床中心持續飲用著被分配的飲料,但必須接受能量平衡飲食。


結果
就在他們開始飲用飲料的兩週後,那些飲用果糖飲料的人心臟病風險明顯增加;而飲用葡萄糖飲料的則沒有那樣的情形。

飲用果糖者 LDL 膽固醇、血脂肪與其他危及心臟病風險的跡象全部增加。而令人擔憂的,他們的胰島素敏感性減少,這意味著他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增加。

雪上加霜的是飲用果糖者體重增加 1.36公斤,而飲用葡萄糖者體種沒有增加。

研究人員表示:「大部分的人們從飲料中攝取額外的糖。只需兩週我們就看到飲用這些飲料所帶來的變化,而在現實生活中,人們並不會只喝兩週或十週這麼短的時間,而是一種長期的生活習慣。他們很可能讓自己暴露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險中。」

研究人員最後強調,這篇研究還不能就此定果糖是不好的。
在我們人體內果糖與葡萄糖的代謝路徑與吸收是不同的,因此當人體無法依賴利用葡萄糖時,果糖能暫時的作為提供能量的備援。


對於糖近幾年來有好多的論點說糖吃多對身體有害,像是加速老化、增加體內自由基、造成肥胖等等,但糖真的就那麼該死嗎?

攝取身體需要的,那麼糖就是好的;攝取超過身體需要的,那糖可能就是不好的。



新聞來源:WebMed
新聞標題:Fructose: Sugar's Dark Side?
文獻來源:
Stanhope, K.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67th Annual Scientific Sessions, Chicago, June 22-26, 2007. Kimber Stanhope, staff research associate,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Davis. Peter Havel, PhD, DVM, associate researcher,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Davis.
編譯報導:Sidney

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

申請計畫甘苦談

國科會審查本年度的國科會計畫補助揭曉,一如預期,筆者所申請的研究案還是在審查中被否決,我們已經連續三年無法爭取到公部門的補助案件了。過去幾年裡,看到這樣的結果筆者都產生很多負面情緒,但這幾次挫折下來,對這種結果已經比較能坦然接受了,但我內心還是有一些話要大聲說:


一、公私立大學資源分配不均

國科會審查條例明訂,學門召集人徵集審查委員時應兼顧公私校與地域分佈。但據筆者所知,各學門在初審時確實符合上述原則,複審時則是大黑箱,幾乎都是由國立大學教授來做最後的計畫審定,在這種情況下,像筆者這種私校教授根本不可能獲得補助。更何況台灣有很嚴重的「學術派閥」問題,計畫審定只是由少數幾位教授關起門來分經費時,就很難避免掉「學術霸凌」的現象。


二、審查過程不公開

筆者已經申請過四年的國科會計畫,到現在我最無法忍受的是國科會粗糙的審查制度。舉例來說,目前的審查制度是「單盲」制度,也就是審查委員知道申請者的身份,更合理的制度應該是「雙盲制度」,亦即達到完全的匿名審查才合理。現在的審查結果若是有爭議,就是直接送到複審會議裡討論,筆者認為應該是要再重新送給其他的委員審查,避免過於武斷;這中間所有的紀錄都應該公開可查閱。再者,審查時間也過於漫長,一般型計畫均在年底送件,要到隔年七月底才能得知審查結果曠日廢時且無效率。


三、應建立可讓人信服的審查制度

筆者對國科會目前的審查制度有很多疑問,以所屬的生物處為例,前幾年一直鼓勵大家提多年期計畫,筆者就傻傻的寫多年期計畫,然後再被拒絕,主因審查委員認為新人不夠格做多年期計畫。再來就又希望申請者多找一些跨領域的協同主持人共同申請計畫,等到真正照做卻又被挑剔協同主持人的專業性或屬性不合。這幾年則是強調要有初步成果,筆者也把初步結果明確寫在計畫書,但是也沒有太大幫助。再者是要求申請者的研究表現指數(RPI),筆者的RPI是88分高於均分(75分),但我收到的審查意見總是「研究潛力良好,計畫確實可行,但礙於經費,歉難補助」。這幾年申請計畫的經驗讓我覺得,國科會的審查制度,就是「沒有標準」!如果會通過就是會通過,跟計畫內容或是RPI一點關係都沒有,難以讓人心服口服!


四、鼓勵研發,要有讓年輕人出頭的機會

筆者所屬領域是應用科技類,為了維持實驗室的運作,每年至少都要花費近百萬,學校能夠提供設備空間,人力則是由研究生或大學部學生協助,但耗材、試劑等業務費都得由筆者自行籌措。我們跟中研院等研究機構不同的是,我們並沒有很穩定的經費支持運作。很多時候我們就得向廠商簽帳,甚至自掏腰包來進行研究工作。在這種經費困難的狀態底下,我們終究還是有一些不錯的成績,當我們的PAPER被知名國際期刊接受的時候,我們內心都會燃起「我終於對台灣學術界有貢獻」的榮譽感。可是講實在話,政府又幫了我們什麼?

這幾天看到盧彥勳在溫布頓揚威,台灣政府卻沒有給他一毛錢補助出賽的新聞,心裡就會有種感慨,如果我們的研究很重要,可以改善人類生活,可以讓台灣的科技在國際間更被重視,政府是不是應該給我們一點幫助,讓我們不要走得這麼辛苦呢? 我輩已老,但我的學生很可能是台灣生技界下一個「盧彥勳」呢! 你們的錯誤決策可能會扼殺掉他的熱情跟動力,請三思!


筆者 林詠凱 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 副教授

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

日本家庭生活課,從七歲打下自立基礎

日本家庭生活課,從七歲打下自立基礎
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/孫曉萍



日本愛知縣安城市立今池國小全體六年級的同學,無論男女生,都要在上「家庭課」時學會用縫紉機,縫出一個簡單的小背包。去京都、奈良畢業旅行時,還要背著自己的作品「亮相」,所以一點都不能打馬虎眼。家庭課,是日本全國小學生,從五年級開始的必修課,而且國高中仍得持續,階段性的為下一代打下生活自立的基礎。



家庭課有四項具體的學習領域:家庭生活與家人、日常飲食與烹調、舒適的服裝與居住、消費生活與環境。翻開五年級的家庭課教科書,第一章要同學回想並記錄,自己在家裡的生活情況,家人為自己做的事。接下來要「增加自己能做的事情」,例如:烹調、縫紉、洗衣服、打掃等,每個單元都穿插許多照片、插畫,生動有趣,不亞於引人入勝的繪本。



家庭課的每一項學習項目,都有具體目標。以烹調來說,國小生必須學會均衡營養,為家人調配、烹調一餐飯;到了國中,難度升高為一天三餐,必須考慮家庭成員有哪些人,一天需要多少熱量?哪種菜單內容符合家人一天的營養需求?



從明治時代就被導入日本教育體系的家庭課,烹調與縫紉一直是主要的內容。近年來因為社會環境的變遷,「增加了消費與環境的內容,」東京都台東區立黑門國小校長藤原孝子指出,教育下一代「比方說,父母辛苦工作維持家計,孩子該如何避免浪費、聰明選購?日常生活中該如何環保?」



至於烹調、洗衣、縫紉,為什麼一定要由學校來教?「現代的母親太忙,很難親自教,」藤原校長認為,「為了避免有些家庭教,有些家庭沒教,學校有義務提供良好的教育給所有的孩子」。



在國小五年級學習「家庭課」之前,一、二年級的「生活課」,可說是培養日本小學生「生活力」的第一步。比起歷史悠久的家庭課,生活課新設不到二十年。日本文部科學省認為有生活力應是二十一世紀日本教育的重要方向,因此於1989年修改學習指導要領時,決定從1992年起,增加「生活課」。生活課的學習目標是,透過具體的活動與體驗,讓下一代關心社會、自然與自己的關係,學習生活所需的習慣與技能,培養自立的基礎。



愛知縣安城市立今池國小一年級新生的「生活課」,要跟著老師到校內各處「探險」,了解學校有哪些人,為大家做什麼事;還要跨出校園,到社區探險,認識學校周圍的環境。他們的教室窗外放著一排花盆,那是五月中大家播種的牽牛花。他們觀察牽牛花的成長、畫圖做筆記,這是生活課的重要活動。



「透過生活課,希望小朋友了解自己受到許多人照顧,帶領小朋友認識自己與周遭環境、自然與社會的關係,」藤原校長說。生活課還要培養好的生活習慣,例如見人會打招呼、會打掃、注重服裝儀容、擺好鞋子等,為小朋友打下自立的基礎。



日本小學非常注重生活小細節,全力準備好生根發芽的土壤,來打造學生的生活力。





(本文摘自《親子天下》第13期〈生活力〉)

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